一、導論

  1. 我能嗎?我應該嗎? ❎

    ➡️ 我希望錢能為我做什麼? ✅

  2. 焦慮的原因有3:

    1. 沒有信心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
    2. 沒有一套決策系統 ➡️ 預算
    3. 害怕面對真相

    解法:我希望錢能為我做什麼?:決定自己想過什麼生活+制定計畫+譲金錢幫你實現目標

  3. 預算:

    1. 優先順序,看清支出如何影響生活的其他層面
    2. 金錢不再隨便消失,支持在乎的事物
  4. 四大法則

    1. 給每第一塊錢分配工作:積極主動
    2. 擁抱真實支出:超前思考+提前準備
    3. 隨機應變:彈性
    4. 讓錢變老:打破月光族

二、第一章 看待金錢新方式

  1. 我們以為的預算:打開EXCEL填入各種支出,再填入自以為每個月(或應該)花費的金額 ➡️ 最後卻失敗,因為系統瑕疵

    失敗原因:

  2. 用**「當下擁有的金錢」**排列優先順序,目的明確對待錢

  3. 稀缺感:心態轉變的一部份,這是一種「真希望有更多」的感受,擁抱它,能做出更好的決定,迫使自己認知到明確的優先順序

  4. 運用預算寫下未來,放眼未來並沒有不好,只要區分「預算」及「預測」,以事實為依據不代表縮衣節食

  5. 當想要的目標已落地,會知道有些東西必須改變,就願意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

  6. 傾聽內心的罪惡感:擔心自己決定的優先順序可能不是最好的用錢方式,通常出現罪惡感的原因:

    1. 內心深處知道有更重要的事物
    2. 別人的期待影響自己如何生活

    ➡️ 找出真正重要的東西,才會對自己的金錢決定感到自信

  7. 當依循 YNAB 四大法則,你主動、完成掌握自己的金錢與人生,你不會再思考「我負擔得了嗎?」,更進一步思考「這會使我更接近目標嗎?」

  8. 財務自由:購物不帶罪惡、省錢不苦悶、規劃自己快樂生活

    忘了未來的錢,利用今天的錢寫下未來。

三、第二章 法則一 為每一塊錢分配工作

  1. 定義:檢查銀行帳戶餘額,分配工作給你擁有的每一塊錢。簡單來說「我希望錢為我作些什麼?」

  2. 撰寫待辦清單:

    1. 基本生存:「必須」負擔,維持生活正常運行所需的支出。
      1. 把真正的「責任型」支出跟喬裝必要支出區隔:習慣是在緊要關頭可以妥協,但必要支出不是。
      2. 質疑每一個預設心理:有些你以為只能這樣子的支出,事實上有很多方式可以改變。不一定要做出巨大改變,例電信方案轉換、影視平台(Netflix、Disney+)需求
      3. 用壓力當檢測標準,試著找到平衡點
    2. 法則二 擁抱真實的支出:必要支出不僅是每月,長遠的必要支出依然是必要支出
    3. 要緊的事優先:制定你想要過的生活目標
      1. 留意自己的金錢情緒反應,點出自己的優先順序
      2. 編列預算不只為減輕負擔,更大目標在幫助自己邁向想過的生活,記得讓內心喜悅的事物擺在優先位置
      3. 想像未來完成了每一件事,哪件事感覺必較好
    4. 令人開心的事物
  3. 只有你才能做決定:只有你才能根據自己的優先順序和情況,知道什麼對你是好的。作者認為百分比理財建議特別不實用

  4. 如何使用信用卡:

    1. 如果有卡債,要先分配給還款,減輕卡債
    2. 如何改變使用信用卡消費的方式:
      1. 很多理財方法會鼓勵不使用,剪掉信用卡,但問題不是信用卡,而是使用信用卡的方式

      2. 只要信用卡花費的錢,戶頭及預算都有錢,就不會造成「信用卡浮差(Credit Card Float) ➡️ 你要仰賴下個月的收入支付這個月的花費」,未繳的金額不會增長

        image.png

  5. 賺進更多錢,聰明運用

    1. 生活方式膨脹:生活成本隨著收入增加而增加,因為拿去支付更高昂的開銷,源自金錢與優先順序沒有相符,沒有反映對你來說重要的事
    2. 審視每一項支出的必要性:每年找一個時間檢查每一項支出一程,問6-7遍「為什麼」,看到優先事物的本質
    3. 每隔一到二年重新洗牌:重新開始(第九章)應該納入哪些支出